close
還記得初中的時候,會從操場上挖蟻獅,養在鉛筆盒裡面。當然啦,養不會只養一隻,小時候貪心,沒事就到操場上挖,結果養太多,鉛筆盒就會開始有「獅口過剩」的問題,當擁擠過頭時,較小的蟻獅因為只能挖出較小的陷阱,所以螞蟻掉進去的機會就變小了,到最後大隻的越來越大,小隻的一直長不大,常常還會有餓死的情形。然而,不論我抓了多少隻放在鉛筆盒裡面,最後「同梯」能夠長大羽化成蟻蛉的數量都是差不多的。這樣形容,好像是在養蠱,最後留下來的最毒也最強。其實,意思差不多。

 

地球的資源,不論是天然資源還是人類社會的資源,我覺得也是有其限度的,就跟鉛筆盒的大小一樣,是固定的。之前是因為總人口少,以及資訊、資源不均衡,所以長時間每個人都有機會向上爬(長大),但近年來,每個地方都開始人口爆炸,而資訊與資源也逐漸沒有了落差,這時候想要向上爬,我覺得不再會像之前那麼簡單,從鄉村到都市,然後從A公司換到B公司就可以達成,因為資訊與資源的分配,已經開始面臨全球化的現象了。

 

以前,要從後段班變成中產階級很容易,因為各個社會或地區的資源非常充足,但現在除了各地的人口飽和外,資源分配也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而能力強的人,會直接從中產階級向上提昇到菁英階級,而能力稍差的人,不在像以前一樣能夠維持在中產階級,因為資源變得有限的前提下,菁英階級多分得一份資源,原來中產階級要不是分的變少,就是直接被打入後段班,這也是M型社會的出現。

 

我覺得,全世界的資源,在M型社會下,大約能夠撐的起5到10億的菁英,剩下的殘渣,用比較經濟的術語來說,就是邊際效益較低的資源,會是剩下的人口來分,而現在世界的人口總數67億,只要我維持還不錯的健康,我應該可以看到90億這個數字。換言之,在我有生之年,如果我擠不進菁英階層,我未來生活的品質,恐怕會比現在差很多,畢竟原來大約60億人來分,其中還包括中產階級,將會變成超過80億人來分,而均分成為均貧的狀況是比較有可能的。

 

是否是菁英,最重要的指標當然是資產總值,其餘還有例如生活的品質等。當然啦,我認為所有東西都可以換成相對價格,所以我覺得生活的品質也可以換算成相對的價格,併入資產總值中。原來世界的菁英,集中在第一世界,人口數大約7億左右(歐盟區、美加、日),而隨著全球化的浪潮,菁英的人口數沒變,但分散到了開發中國家,而原來第一世界的菁英,有些進步的幅度變慢,被開發中國家的頂尖菁英追過,變成了中產階級,但因為全球資源尚未緊繃,所以並不產生生活變差的現象。

 

近年來,原第三世界紛紛進入全球化,使得已進入全球化的人口數突破了60億,大概只剩下部分中亞國家,跟部分的非洲尚未進入全球化,那這時,身在開發中國家的中產階級,在全球沒有多餘的資源可分配下,我有機會擠進菁英,而不是沈淪到均貧階級嗎?我認為,在台灣要能夠擠進全球的菁英階層,大概要維持排名前10萬的人口內,否則未來就會像馬可仕之後的菲律賓人民,生活全面倒退成均貧階級。而前10萬人的資產界線在哪裡?

 








根據過往的數據,10萬人的資產低標,現在大概是落在80萬美元左右,當然啦,還要加上一些「租」的價值,也就是例如「美滿家庭」的價值等。不論如何,
簡單來算,用100萬作為低標應該是合理的了。當然啦,這個標準每年都會往上升,但如果能夠維持在這個標準之上,要掉下來就不容易了,而如果無法進入這個門檻,不積極努力,恐怕只會越來越難追。

 

當然啦,還有另一種計算方式,全台灣總共約750萬戶,平均每戶資產約280萬,年收入120萬,支出70萬,平均年資產增加約50萬。用這個數字跟上述低標來對照,每戶每年的平均資產需增加至少525萬才能有機會進入菁英階級。而我一個上班族有這個機會嗎?500多萬,還是扣掉支出後的資產增加數啊!

 

唉,每次算到這裡,就開始覺得未來是黑白的,對了,這篇明明是要講新希望的,怎麼越講越悲慘的感覺,但我覺得這就是現實,除非能夠找到更有效應用現有資源的方式,或者是找到更新的資源,並且要是全球範圍的規模,否則這就是我認為我所面臨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cchu 的頭像
    kcchu

    離家不出走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