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一陣子一直在跟朋友練習新加坡英文對話,練到最後有點走火入魔,講英文都會很自然的用上一些奇怪的用詞跟語調,剛開始的時候還覺得蠻好玩的,以後去新加坡還可以混當本地人,但後來就有點OOXX了,因為無法改變回正常說英文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覺得怎麼我好像搬去新加坡了一樣,被同化了。

 

新加坡的英文會那麼好笑(不是歧視,是真的蠻可愛的好笑),主要就是腔調上有馬來腔,在加上特有的外來語用詞,說起來自然會說的比一般英文來的快,然後加上很多口語,那種感覺很像是廣東話之於普通話,生動了許多。而這種非正規英文的濫觴,在使用中文的地區而言,應該就是所謂的洋涇濱英文了。其實,洋涇濱當初止的可能不是英文哩,有可能是法文。

 

當初在上海,英國與法國的租界隔著一條都市裡的小河,那條河的名字就叫做洋涇濱,那時崇陽媚外的上海人就為了賣東西給這些老外,學了一些簡單「商用」的英文與法文,開始在洋涇濱兩岸跟外國人做起了生意,而這種英文及法文既不注重文法也不注重發音,純粹只為了跟老外做生意而已。久而久之,這種怪腔怪調但又能符合目的的外文就被稱之為洋涇濱英文(法文)了。

 

其實,這條小河在一次大戰的時候,由英法兩方租界共同填了起來,將原來英租界松江路,跟法租界的孔子路,與原來的洋涇濱小河,重新整理成為一條橫貫東西的大馬路,那時,正值英王愛德華訪問法國的時候,而英王一口流利的法文讓法國人相當佩服,所以遠在上海這條剛鋪好的大馬路,就被命名為愛多亞路,別懷疑,這只是愛德華的法語念法中文音譯罷了。

 

這條路後來,在汪經衛收回租界後,改名叫做大上海路,二次大戰結束後,被國民政府改為中正東路,而「解放後」,被新中國改叫做延安東路,這幾年甚至蓋起了高架,成為上海市中心地區,一條橫跨東西的快速道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cchu 的頭像
    kcchu

    離家不出走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