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越樓做的越南菜都很道地,生牛肉河粉最重要的就是湯頭,味道鮮甜,且是有用大骨熬出來的,所以滑潤可口,上菜時牛肉是要自己放的,生牛肉放在熱湯裡,慢慢燙成粉紅色,嫩嫩的正好下肚。春捲用生菜包起來,沾著酸酸甜甜的醬汁,味道跟當年在美國,在越南人開的越南餐館裡吃的一樣。
- Nov 22 Tue 2011 23:19
華越樓的生牛肉河粉、春捲
- Nov 22 Tue 2011 22:01
川沙古城墙
浦東新區的前身,最大一部份就是川沙縣,現在反而川沙變成浦東新區底下的一個鎮了。明代開始,川沙為了抵禦倭寇的入侵,所以修建了城牆,所以川沙的城牆並非官府所修建,而是民眾自掏腰包所蓋的。清朝中葉以後,基本已經不再維護城牆,民國時期拆了部分城牆作為造橋修路的磚頭來源,1925年鎮民集會決議保留部分城牆,其餘全部拆除後,賣磚所得作為籌辦學校的資金來源。目前所見之城牆是近年修繕的結果,新舊接痕有點明顯。
- Nov 21 Mon 2011 23:23
吳淞港
吳淞是上海較晚發展的一個地方,位於吳淞江與長江匯合處,也是中國水平基準點的位置所在。吳淞與寶山原來是兩個縣城,在淞滬會戰的時候,侵華日軍將吳淞夷為平地,導致吳淞的沒落,最後被併入了寶山。目前吳淞還是往崇明島重要的碼頭,也是蘊澡濱、吳淞江的水上交通樞紐,海事局也是設在此地。
- Nov 21 Mon 2011 23:00
淞滬鐵路 - 吳淞站
吳淞鐵路的終點,後來淞滬鐵路延伸到砲台灣之前的終點,就是吳淞。目前屬於寶山區的吳淞,在原來的吳淞火車站位置上,興建了復刻板的懷舊車站,有鍾樓以及月台,還放了輛當時跑淞滬鐵路的蒸汽火車頭,一旁還有吳淞鐵路與淞滬鐵路的展覽館。
- Nov 21 Mon 2011 21:48
黔香閣 - 貴州菜
黔香閣是一間很有意思的餐廳,開業不過10個年頭,但幾乎天天爆滿。貴州菜的餐廳,堅持大部分食材都由貴州運到上海,連廚師、服務人員也多半是貴州人為主。連餐廳的很多裝潢,也都是從貴州搬運過來的。
- Nov 21 Mon 2011 15:15
工部局
1854年中,有鑑於小刀會、太平天國等動亂,使上海實質上淪入無政府狀態,租界就此成立了類似市政府的行政單位,由各國派代表組成董事會,整合管理租界行政資源,因與傳統的工部職能類似,所以被稱為工部局。工部局大廈一直到一次大戰結束後的1922年才建成,因外牆採花崗岩,所以被上海人稱之為「石頭房子」。抗戰勝利收回租界後,工部局大廈成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1949年也在這裡成立了上海人民政府。目前依舊是很多市政單位的辦公場所。
- Nov 21 Mon 2011 15:04
聖三一教堂
聖三一教堂俗成紅禮拜堂,是上海最老的聖公會教堂,1847年貝爾電話公司捐贈給聖公會一筆資金,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但這座教堂因為品質欠佳,屢屢出事,後毀於一次颱風,1869年重建成今日所見的聖三一教堂,並於1875年升格為中華區主教堂。
- Nov 21 Mon 2011 14:53
法大馬路
俗稱法大馬路的公館馬路(Rue Du Consulat),是當時夾在英租界與老上海城之間的法租界,橫貫東西唯一的交通要道,也是法租界往西拓展的濫觴,法租界第一條電車路線也是走在這條馬路上,法大馬路就是今天的金陵東路,而兩側的商店法國人則仿照廣州、廈門等地樓房的樣式,建成上海唯一有騎樓的商業街。
- Nov 21 Mon 2011 14:43
大世界
大世界建於1918年,是上海市早期的遊樂場所,創辦人是黃楚九,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戲臺,表演各式戲曲、歌舞、以及雜耍,其後還有電影院、商店、小吃街等設施。後來被上海黑幫頭子黃金榮給併吞,成為龍蛇雜處的地方。上海解放後,重新開放為市民遊樂場所,但2008年閉門重新整修至今都尚未開幕。
- Nov 20 Sun 2011 02:05
故都南京 - 夫子廟與江南貢院
- Nov 20 Sun 2011 01:32
故都南京 - 十里秦淮
- Nov 20 Sun 2011 00:04
故都南京 - 中華門
中華門原名聚寶門,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也最完整的甕城,使建於1366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時所建,1931年改名為中華門,城門上中華門三字是由蔣中正於當年雙十節所題。中華門為南京城的正南門,外有外秦淮河河做為護城河。
- Nov 19 Sat 2011 23:14
故都南京 - 金陵小吃
- Nov 19 Sat 2011 22:35
故都南京 - 紫霞湖
紫霞湖是鐘山的一個人工湖,建於1935年,由新加坡華僑、虎標萬金油的創始人胡文虎所捐贈,藉以儲蓄鐘山的山泉水。以前並不對外開放,所以沒有受到很大面積的開發,有「林海中的明珠」,以及「南京第一無污染湖」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