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習武、戲劇、舞蹈、算命等專業技能,講究的是師承何人,說出一個赫赫有名的師傅,遠比拿出一張某某學校的畢業證書來的稱頭。而資訊、金融界,講究的是證照,要應徵一些專業的職位,就必須拿出一些符合的證照,這也遠比某某學校的畢業證書來的有公信力。那,為何要有學歷制度?


 


在台灣,大學要畢業拿到畢業證書,大概要修150個學分,但其中有多少是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垃圾技能?說穿了,不過就是讓教授那些學科的學者有個保障收入罷了。而有真才實料的學者,就算堂堂爆滿,拿到的薪水也不會因「需求」(學生數)增加而同比增加。這樣子的教育「市場」,根本不是自由市場制度下的最佳化產物,反而是為了一個中央教育主管單位,以及一些粥裡的老鼠屎而存在的結果。


 


我覺得教育制度,應該是由市場自由決定,而不是由一個所謂的政府來決定。一個幼稚園要交什麼,或一個小學要交什麼,甚至於要不要把小學跟幼稚園合併,或是否要建立完全中學,由那些辦教育的「實業家」來決定就好了,而他們會依照市場(也就是這些學生未來的老闆,以及他們現在的父母)的期望來設計他們的學校制度,所以,學生(或家長)會自己選擇他所願意付出的學費,來換得他所要的知識與技能,如此,教育資源才不會浪費,也不會浪費學生的時間。


 


如此,好的老師就會依據自己的能力開班教授能力所及的學生,然後換取自己所應得的報酬,當招收過多或收費過高時,自然會將學生(消費者)送給其他收費較低或有較多時間關心學生的老師班上,這樣,老師就會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一昧的討好學生,也會讓這些學生未來的雇主(包含現在的父母)發現,這個老師根本沒有料,自然也就會喪失教育市場上的「供應商」角色。而文憑,也會自然形成一種公信力,辦教育辦的好的機構自然文憑會有價值,而某一些老師也可能會選擇到較無名氣的學校任教,換取較高的薪資,而這些老師也就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讓學生願意去選他們的課來上。這種正向循環,讓老師的素質、學校的品質、學生的技能、各階層人才的提昇都獲得滿足,而這一切都是政府不插手教育後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