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未來在中國,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但台灣的未來真的在中國。我不是在講終極統一,而是以國際貿易為基礎的台灣,如何不靠中國對外的經濟而發展自己的未來?

 

台灣的經濟策略從來沒改變過,就是代工產業,從竹筍、鳳梨罐頭,到球鞋、雨傘,到現在的電腦零件等,所謂的經濟進步,就是勞工的專業技能一直在改變,台灣的家庭工廠逐漸消失,就是因為低階的代工產業已經外移到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地方去了,但台灣並沒有產生動盪,是因為台灣在代工項目轉換的時間是很長的,也就是說,勞工專業技能需求轉換的速度跟世代交替的速度是相差不遠的,也就是說做鞋子代工的工人,可以做到退休,而子女也長大到可以做電腦代工的工人,這個時間可以拉的這麼長,是因為全世界台灣是第一個代工工廠,而獨霸了這個市場近半世紀,直到東南亞也開始開放,而拉丁美洲開始開放時,因為東南亞享有這個市場的時間太短,世代交替還來不及發生,所以東南亞在拉丁美洲一開放後就出現了金融危機,經濟崩潰,而拉丁美洲也在更短的時間發生了危機,原因是中國的開放速度更快。現在印度也要開放這個了,中國面臨了相同的問題,只是中國太大了,廣大的內地應該可以拉長專業技能需求轉換的速度。

 

而中國還有一招,這可是其他國家學步來的,「超英趕美」啊!就是將所有代工產業一次上中下游垂直發展,也就是說,你可以在中國看到做鞋子代工的工廠,也可以看到做電腦代工的工廠,等於從農業化進展到工業化,不是循序漸進的轉換,而是一步到位的方式,讓中國迅速的從農業國家轉變成為完整的工業化國家,當然啦,印度同時間的發展模式是不同的,在這裡就先不談,而當中國要以這種方式迅速工業化時,台灣的最原始優勢就完全喪失了,所以並不會像鞋子等代工工廠,可以看到從台灣搬到東南亞,然後搬到中南美,然後再搬到中國的現象,而是看到電腦代工從台灣、韓國、甚至於日本直接搬到中國去,而就以台灣而言,台灣的勞工面臨到十幾年前東南亞勞工所面臨的問題,工作專業技能不再能夠獨霸這個市場到退休為止。那台灣的勞工甚至經濟發展的未來在哪裡?台灣勞工沒了獨占市場的專業技能,下一步要怎麼走?

 

中國高速發展的開始,台灣其實有機會,畢竟語言、文化上最接近中國,且地理位置正好是中國的對外門戶,且台灣的國貿基礎建設非常完整,然而從李登輝戒急用忍政策以降,台灣進入了鎖國時代,讓台灣的經濟發展道路走回了半個世紀前的思維,也就是從引入外資變回了輸出勞力,華人到美國蓋鐵路,華人到東南亞種橡膠,台灣人開始走這種回頭路,到中國開工廠、找頭路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在李登輝、陳水扁主政這幾年,關西、釜山、濟州島、香港、新加坡、蘇比克灣、曼谷開始取代台灣的地位,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對外窗口,但台灣的地理位置還是較上述各個城市來的優越,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這些國家的港口、空港等基礎建設已經到達一定的營運規模,而與中國的連結也越來越密切,會說中文、懂中國文化的人才也越來越多,台灣還剩下什麼優勢?而中國自身的基礎建設,也逐漸的完成,大連、天津、洋山港、廈門港、香港、深圳甚至於湛江的深水港及貨運碼頭的建設,更別提沿海的各個大型機場,中國已逐漸不需要外在的橋樑了,而台灣現在才要急起直追地跟這些外圍的都市競爭?

 

謝長廷講對了一件事情,一中市場(或者共同市場,隨便你愛用什麼名詞)會讓台灣人失業,但這是現象,就算沒有一中市場,台灣人最終也是會失業,原因就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台灣現在能做的,就只剩下中國尚未能夠移植的工業化項目,研發!各級產業都要研發,即使是農業,台灣不論什麼水果,兩三年後size就會變大,然後也會變甜,酸苦澀的味道都會不見,這種研發能力台灣還是獨領風騷的。台灣的勞工要能夠體驗這個事實,如果工作技能不能轉成以研發為核心,就會失去了競爭力,而不論有沒有一中市場,都會注定喪失,因為台灣的非研發型代工工廠會搬遷到中國、印度、東南亞去,就是不會留在台灣。但如果沒有一中市場,台灣的研發再強沒有市場也是沒用,所以一定要對中國開放,讓中國的代工工廠生產台灣研發的東西,再賣到全世界去,所以開放一中市場,台灣人不是從此就可以躺著數錢,而是要進行全面的產業升級,但是不開放一中市場,台灣人不是光靠著之前的苦幹實幹就能夠保住現在的工作。一中市場是唯一的一條路,但很遺憾的,路並不平坦。

 

如果你的工作不是動腦而是動手的,那你就是被迫要轉型的勞工,種水稻的種不過大陸8億農民,種茶葉的也種不過廣東、江西、福建、浙江幾千萬的茶農,還在加工出口區上班的勞力密集勞工,跟珠三角工廠裡的成千上萬四川工人比,薪水高、工時短,毫無競爭力可言,就算是竹科的工程師,如果只是精密機器的操作員,一樣比不過長三角晶圓廠裏的工人,而可悲的是,這些工廠大多數還是台灣人開的。所以,台灣人要揚棄勞力密集的勞動方式,因為,怎麼比都比不過14億的便宜勞工,更別提東南亞、印度,乃至於未來非洲的那好幾十億便宜勞工。台灣人要轉型成靠頭腦賺錢的資方與勞方,雖然中國周遭的國家都努力做這件事情,但台灣的條件依舊是最好的,畢竟這些條件不是一兩個領導人鎖國就會被人追上的,台灣的工作倫理概念較好,中文的語文能力與文化素養較高,而這些都是韓國、香港、新加坡這幾年努力要追上的,但...很難啦!

 

但台灣終究會有些勞工無法完整轉型,這些就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包袱,是台灣必須要處理好的問題,為了台灣的未來,必須盡快開放一中市場,讓台灣的研發產業能夠迅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但盡快開放救加速了前述勞工喪失競爭力,這些勞工就必須靠社會福利繼續生存下去,否則,如何能讓一個種稻種了一輩子的農民,到了快退休的時候還要思考工作轉型呢?所以,台灣最終會分成上下兩個階層,一個階層負責成為中國,乃是全世界的研發領導階層,另一個階層成為成就前述階層的必要犧牲,台灣政府政策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必須開始左傾,建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照顧這個必要犧牲的階層。

 

這些,馬英九做的到嗎?或許他做的到,但要等到什麼時候?如果魄力不夠,如果要被犧牲的階層反彈,他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策,讓成為龍頭的階層等待鎖國政策開鎖的時間變短嗎?因為,鎖國所了十幾年,這個階層還能夠等多久不知道,但越晚開放,還能留在這個階層的人越少,而會被犧牲的階層就越多,李登輝時代,被犧牲的階層大概只有數十萬,陳水扁時代,這個數字擴大到幾百萬,而馬英九時代,到何時才能止血?馬上了,但何時才會變好?

 











向前衝的同時,台灣要分成兩個階級才有未來,他們認知到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cchu 的頭像
    kcchu

    離家不出走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