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局勢是很奇妙的,由各國的涉外單位就可以看出,國際間的關係到底有了什麼變化,1961年中國成立了第一個涉外單位,也就是外交部的前身,「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從這個名稱就可以看出,世界各國與中國的關係,主要就是通商需求,所以到光緒年間,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其下除了庶務跟政務單位外,最重要的還是通商相關的管理,除了管理各國對華資本門的投資,更涵蓋了經常門的部分,如關稅等等,這些在清朝時期都是歸屬外交部門的事務。現在中華民國的外交部,組織跟日本外務省的差不多,都是依照地區或國際政治來區分功能,例如北美司,非洲司等等,國貿經濟相關功能反而被其他部會拿去了,現在外交部裡,只剩下經貿事務司還算是直接跟經貿有關的單位,而主要與各國之間的經貿聯繫,都由其他依地區區分的各司負責,換句話說,就是政治領導經濟的方式在處理外交事務,這點,跟日本幾乎是一樣的方式。日本的外務省下面也只有個經濟局,主要負責國際合作及國際組織的外交談判,與各國的經貿往來,都由其他各局負責,政治帶領經貿的方式處理。比較特殊的是,日本參與了很多的國際組織,或與很多的國際組織有聯繫,所以經濟局下面有很多針對各個國際組織的對應窗口,而台灣的經貿事務司就只有兩個課,專業分工明顯不足。日本這幾年與中國、韓國的經貿事務越來越複雜,但相關的外交經貿事務並沒有另外成立單位,而是只在亞洲大洋洲局下,增設了日韓經濟室及日中經濟室(預定),以增強經貿的聯繫而已。
![]() |
而韓國的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二戰結束後,韓國並沒有設立專責的外交部門,一直到60年代才有類似研究機構的建立並歸屬外務大臣總管,而韓戰後,1976年年底才成立了外交國防部,換言之,這個單位主要是對美國政府及美軍的對口單位,韓國的外交基本上是跟隨著國防一起的,直到1998年,這個部門改成外交通商部,也就是說,韓國認為,用武力或政治建構外交的時代已經結束,必須要以經貿作為外交手段的時代來臨,除了傳統外交部的功能外,韓國外交通商部建立了雙首長制,除了外交通商大臣外,另設通商大臣,掌管韓國所有的外貿政策,旗下的組織分法,我認為真的蠻有意思的,分為多邊經貿局、雙邊經貿局、FTA局、美韓FTA局、國際經貿局等單位,也可以看出韓國以經貿關係領導外交的思維,注重的是韓國與他國或國際組織的合作,尤其是FTA,更是韓國經貿外交上著重的地方。
同樣是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也蠻有意思的,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家,被馬來聯邦踢出來後,就一直很重視國際合作,所以外交部一成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入聯合國與大英國協,這兩件事可是新加坡獨立後,外交部在三個月內就達成的任務哩。而之後,新加坡外交部也以參與國際組織為主要任務,除了東協外,還有各種經貿、政治的國際組織,例如不結盟國家聯盟等。當然啦,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跟東協有關的事務,其實,總覺得新加坡外交部的存在,除了新加坡傳統的外交事務外,似乎已經快要轉型成為東協的執行單位,當然啦,我相信這也是新加坡政府所想到達成的目的,讓東協成為類似歐盟的組織,然後新加坡成為這個聯盟的政治及經貿首都。而東協對外的結盟,例如東協與中國的FTA談判,也是由新加坡外交部來談判的哩。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外交部門已經由傳統的政治外交轉型成為經貿外交為主軸,對外關係都是以經貿關係為主,反倒至政治上的巧言令色較不受重視,這種現象尤其是在一些努力發展經貿的國家上更是明顯,例如紐西蘭與澳洲,2005年時,紐西蘭將外交部改為外交經貿部,而澳洲更是早在1987年時,就將外務部與商務暨關務部合併成為外交經貿部,同樣屬於大英國協成員國的加拿大,外交政策上其實一直都是由英國負責,所以加拿大一開始就成立外務暨國際商務部,直到1993年才把外務兩字改成外交兩字,不論怎麼改,其實含意是一樣的,發展經貿就是這些國家發展外交的手段。目前,全世界大概有廿個國家已經將外交部與經貿單位合併了,統一了對外的政治和經貿窗口,我認為這是未來的趨勢,畢竟全球貿易已經取代了全球戰爭,成為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最重要的關係,不知道現在那些台面上的大國,何時才會認清政治與經濟是不可分的,而經濟更是這個時代的顯學啊!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