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到投資理財,一般的概念不外乎是定存、存款證、外匯、股票、或基金,這也是最多人投資理財的方式,比較懂金融操作的人,或者是有在接觸相關資訊的人,大概還會買一些債券,或甚至於衍生性金融商品,例如期貨、選擇權、遠期交易合約、匯率交換合約等,近幾年來,又有更多的可供投資的金融商品出現,例如證券化不動產、證券化債權、雙貨幣短期定存、ETF等。但這些都幾乎都是在股票或貨幣相關的市場上交易的東西為基礎,只有極少數的部分,是依據最原始的交易,商品交易而設立的。而商品交易,在台灣甚至全世界,有在投資商品的人似乎少之又少,但每個人每天的消費,幾乎都是跟商品交易有關,畢竟,你每天或多或少都要吃點糖吧,糖就是全球公開交易的一種商品,而商品市場的存在,尤其是再加上期貨、遠期合約,更是讓這些攸關民生的商品,物價能夠平穩的主要原因啊。其實,商品交易及衍生出來的交易市場,其目的在中國西漢時期(西元前110年)中國就推行過類似的概念,「均輸」與「平準」。哈,上次聽到這兩個詞,還是從你中學時歷史老師的口中聽到的對吧?


 


只是當初中國人沒有想到期貨交易的部分而已,而只是利用均輸提高了運輸跟產銷的效能,而利用平準建立的倉儲概念來平抑物價,基本上就是為商品建立良好的物流概念而以,而日本人在14世紀,發明了稻米的期貨交易,而這期貨交易來做到均輸、平準的目的,利用的是市場的手段而非政府的手段,當然比西元前一世紀中國的作法好,廢話,相差1千5百年,世界當然要有點進步。題外話,日本人的稻米期貨,還發明了一樣現在大家都在用的一種交易記錄方式,就是K線圖啦!話說遠了,拉回商品交易。


 


到底什麼是商品交易呢?說白一點,就是交易實質的物品,而這類物品擺的越久,不像定存還會有利息收入,反而是會有成本增加的東西。換言之,交易的物品本身是有價值的(這種說法很容易被誤會為唯物的社會主義,不過隨便啦,容易解釋就好),也就是說,這類交易的標的物,有絕對價值的存在,而不像金融商品,他只有相對價值,例如法郎與馬克的匯率交換交易只所以能存在,在於兩種貨幣相對價值(匯率)會波動,而當兩種貨幣統一成歐元之後(相對價值消失),這種交易也就從此消失了(應該沒人會發神經到交易法國境內歐元與德國境的歐元兌換的匯率吧)。而這類物品又要能夠將交易本身標準化,例如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等等,另外一個最重要的,這個商品在全世界都必須要一樣,意思就是台灣的糖跟巴西的糖在市場裡都是一樣的「糖」。這聽起來好像是廢話,但有些東西就是因為有地域上的不同,而會有同樣名字在不同的市場上會有不同的金額,例如牛肉,美國牛肉硬是比澳洲牛肉貴,對吧?


 










其實,有很多商品大家已經都有在買,而且是直接交易市場上交易的原物料,例如黃金、白銀等,買過金飾的人一定知道(賣過更知道),價格分為工錢跟金價,賣的時候當然是幾乎只剩金價啦,而金子就是在市場上交易的一種商品,很多的金屬跟礦石(只要不是量太少的)都有市場在交易,常聽到的有鉛、銅、錫、鋅、鐵等,當然還有一個你更會留意的,石油。還有一些你也會常聽到的農產品,小麥、稻米、玉米、糖、棉花、黃豆、柳橙汁、豬腩、活牛等,這些,都跟我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都是全世界各地的商品市場在交易的東西。台灣有嗎?有的,不信的話你可以每天一大早去各地的肉品交易市場啦,批發市場啦看的到,例如台北的環南市場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場,只可惜台灣的商品交易還只停留在實體交易的年代,很傳統也很原始。


 


期貨交易其實在台灣也存在,只是都只是政府在做而已,例如台灣菸酒公司會跟農民簽約,保證用多少錢來買至少多少單位的菸葉、高樑、稻米、小麥,台糖也會保證用多少錢來買至少多少單位的甘蔗,這美其名為保證收購價格,是為了照顧農民,但實際上卻傷害了台灣的農業,因為只有市場機制下的商品期貨交易才能真正保障農業發展,例如台糖主要購買甘蔗的地方,早就不是用小火車去甘蔗園收購甘蔗了,而是在倫敦的糖交易所買全世界(主要是巴西)的糖。不論之前的「均輸」是怎麼做,或做的好不好,至少在「平準」段是有不錯的效果,因為你買糖的時候,不用看是否是甘蔗或甜菜的收成期。全年的價格幾乎都差不多。這就是商品交易市場+期貨交易市場所帶來的最大功效。


 


但為什麼有些商品價格變動還是很高?例如石油?因為儲存這個商品的成本過高,使得不是最終使用者都能夠買石油期貨避險。而且,以台灣為例,中油的定價是用現貨價格,但中油當然有買期貨避險,中油只是不想讓消費者知道而以。如果中油把避險的期貨再轉賣給消費者,由消費者能夠購買「期貨油票」的話(油票上不是金額,而是固定的公升數跟金額,有最後使用期限,然後一張油票紙賣票面價格的一成),怕未來油價會上漲的駕駛,自然會買這種油票囤積,避免因為價格上漲而要花更多的錢加油。中油能這樣避險,為什麼消費者就要用現貨價格加油呢?如果有期貨油票的話,那因為油價變動太大而多花錢的駕駛,也就不會覺得油價變動太快嘍。


 


除了黃金跟石油外,你還知道哪些商品現在的價格?例如銅、糖、豬腩呢?呵呵,說真的,鬼知道。要瞭解商品交易的價格,除了知道商品真實的交易價格外,現在有了另一種方法,就是看相關指數,其中三個比較常被人引用,做為商品市場代表指數的,分別是Goldman Sachs的GSCI、Dow Jones的DJ-AIGCI、以及Jim Rogers的RICI。這些指標也都有人在投資,避免只投資單一商品而產生重大損失,而台灣哪裡買的到呢?很抱歉,台灣並沒有開放商品或商品衍生交易,所以,想買也買不到,頂多買黃金這單一的商品而以。但是,多留意這些指標的走勢,還是可以掌握投資趨勢。畢竟,如果石油價格上漲,產油的公司不都會多賺錢?因為畢竟把石油挖出來的成本不會隨著油價而上升,油價上升只會讓這些公司利潤增加而以。所以,買這些公司股票的人不也會賺錢嗎?


 


有一些在台灣上市的基金,基本上就是這個概念,尤其是名字是XX能源的啦,XX黑鑽的啦,XX黃金的啦,XX礦產的啦,都是買這一些會因為原物料價格上漲而獲利增加的公司股票,所組成的基金唷。其實,商品投資以長期來看,是穩賺不賠的,因為仔細想想,從小到大,你知道有哪些商品不是越來越貴的嗎?畢竟任何商品的需求,因為地球人口越來越多,全球經濟是持續成長,而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這種需求成長的速度又遠大於供給速度,畢竟18世紀Malthus的人口論,到目前為止,還能夠完整的解釋人口與資源的成長曲線。Jimmy Rogers說現在開始是商品的多頭,大概可以維持17年,我認為這只是觀察「比例尺」的問題,用最大的比例尺來看,商品永遠是多頭行情,用小的比例尺看,一年內商品價格也會有波動。還是要選定適合自己的比例尺,然後找到適當的買賣點比較重要,呵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