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裡叫做虹梅休閒街,曾經獲選中國十大特色街道,它是區隔長寧區與閩行區的界線。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鐵路博物館是利用原來上海北站附近的站區土地重蓋的,隔壁就是上海鐵路局,離地鐵三號線寶山路站很近,而地鐵三號線就是沿著原來的鐵路改建而成。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原來是有電車的,以南京東路及外灘為中心,北到虹口、江灣,西到靜安寺,南到徐家匯、老上海城,但在汽車普及後,電車軌道逐漸被拆除,目前還有殘存的電車及電容車跑極少數的路線,而原來根本沒有電車的浦東,反而實驗性的建了一條軌道電車線,張江有軌電車。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市區內最大的人造公園,就是世紀公園,在這個周圍住宅區一坪要價超過四十萬新台幣的地段,弄出了個140公頃大的都會公園,也算是奇蹟了。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家濱原來已經被家庭廢水與農業廢水搞的變成臭水溝一條,在建設浦東新區時,刻意將這條河重新疏浚並整治,並在這條河與世紀大到交界處建成了上海市中心最大的公園,而這條河也因此鹹魚翻身,今天居然還看到有人在裡面游泳哩。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州河也叫做吳淞江,原來黃浦江是吳淞江的支流,後來因為河道淤塞,清朝時黃浦江重新疏浚直接通長江後,吳淞江反而變成匯入黃浦江的新河道,成為了黃浦江的支流了。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字看了挺浪漫,且位在是靜安區的鬧街南京西路上,到了才發現原來只是一個小小的公園,有個水池養魚,門口有幾株玫瑰,公園裡的餐廳也已經歇業了。旁邊的告示說這個公園以前是兒童遊樂場,不過原來公園應該更大,應該是被政府賣地變成了商業大樓,最後剩一點點改建成公園吧。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倫路雖然不在租界裡面,但原來的名字卻是Darroch Road,竇樂安路,是以清朝時的一位傳教士命名,而修築這條路的是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修建的,一直到汪精衛政權在上海成立後,才將這條路,改以內蒙古的地名多倫為新名字。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原來是個屠宰場,從清末就是供應上海市,甚至周邊地區肉品的地方,而還一度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屠宰場,而現在成了藝文表演、餐飲、創意市集的一塊專屬地。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最大的商業鬧區、也是地鐵最早的兩條線1、2號線的交會所在,就是人民廣場,繞著人民廣場內的各個綠地外緣走一圈,大概是五六公里左右,而綠地外隔著馬路全部都是百貨公司或購物商城,綠地內有著各式各樣的博物館、美術館,以及上海市政府的辦公大樓。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地鐵二號線的南京西路站,並不在南京西路上,而是在與之平行的吳江路上,這條路短短的幾百公尺,原先是小吃一條街,不過因為是老舊街道,最近已經全部拆除掉,小吃一條街已經不復見了。而在吳江路的另一頭,都更過後出現了一個現代化的購物商城四季坊,而吳江路也在這裡變成了步行街。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的南京東路,是超過百年的一條老商業街,原來還有地面軌道電車行走,也就是俗稱的噹噹車,後來路面翻修改為柏油路面,噹噹車就停駛了,改為步道街的現在,還有多輛的仿古噹噹車行走期間,不過已經沒有軌道而是用輪子了。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5 Sun 2011 12:27
  • 金橋

金橋的住宅區,主要是給出口加工區的員工所使用,所以從早期就形成了國際住宅,畢竟很多外商的工廠或辦公室都放在這個地區,所以外企員工自然就在這裡形成了聚落。商業區的感覺也很不上海,甚至很不中國。商業區的房子都不高,小店甚至只有英文招牌,唯一的書店也是外文書店,餐廳多是沿著街邊的休閒餐廳,什麼菜色都有。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10 Tue 2011 23:32
  • 豫園

江南庭園在蘇、杭不怎麼稀奇,但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且是在市中心,確有著一個規模不小的江南庭園,那就是建於明朝的豫園。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灘,是上海國際化的地標,但外灘卻不是英租界的起源,外灘的源頭在於後外灘,也就是夾在蘇州河、圓明園路、北京路、虎丘路之間的區域,俗稱的外灘源,依著半島酒店、前英國領事館與外灘銜接在一起的區域。目前這塊區域正在整建,未來將會是結合古今、歷史與商業的另一處類似新天地的地方。上海,處處是歷史,也處處是商業利用。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