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直很想到私募基金或避險基金的投資機構上班,因為這是玩資本的極致表現,尤其是避險基金的操作,真是所謂「一分鐘幾十萬上下」的遊戲,心臟不夠強是玩不起的啊。這兩種基金雖然操作手法不同,不過在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的環境下,這兩種基金合併成為一種已經大勢所趨了,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機會參上一腳,不過總資產還不夠人家手續費的情形下,有沒有人願意讓我參一腳是比較大的問題,呵呵。
![]() |
Carlyle或許比較特殊,畢竟靠了很多的政商關係來想辦法讓自己投資的公司能夠賺錢,不過,這類私募基金的共同點就是,僅限有錢人才玩得起,私募基金根本不對一般大眾開放,而Temasek更是百分之百由新加坡政府持有,李顯龍曾經公開說過,Temasek的資本是新加坡的棺材本,是屬於新加坡人全體持有的,然而,semasek可是從2004年才公布財報,之前可是神秘的很哩。上面提到的幾個基金,幾乎都是80年代或甚至更晚時才出現的,Warburg Pincus這個老牌子的私募基金,可是早在30年代就成立了公司,70年代就成為投資界的翹楚。其實,這些私募基金就是把一堆有錢人的錢集合起來,買下一堆經營良好的公司,然後每年讓經營團對幫他們賺錢而已,而從這些私募基金的投資標的來看,近年來更是積極的搶進中國市場,也代表了很多幫有錢人操盤的財經界巨頭,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反而其他如印度等新興國家,不如中國吸引這些資金投資呢。
而避險基金原則上也是有錢人在玩的遊戲,只是很多避險基金都有公開上市,也就是說一般人心臟夠強的話也都可以買,其實台灣也有,基金名稱裡面叫做什麼槓桿什麼的就是啦,避險基金說避險是有點奇怪的,因為多半都是用高度槓桿操作來獲得報酬,自然啦,賺的時候用倍數計算,賠的時候也是一轉眼資產就不見了。避險基金很少有向一般公開發行的基金,限定投資範圍,而是基金經理人覺得什麼賺得多就可以投資什麼,而最常見的就是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例如選擇權、期貨、匯率、利率交換交易等等,而且,除了做多之外,只要經理人願意,也可以做空,所以風險相對而言,也是大的無比,基本上經理人的投資邏輯跟眼光,再加上賭運好不好就成為避險基金成敗的關鍵。
一般基金的手續費或管理費等費用,都是按比例支付的,而避險基金完全不同,最常用的費用計算方式,叫做High Water Mark,也就是高水位計算法,假設投資者當初投入100元美金,第一年投資報酬率10%,則基金操盤手的收益就是用投資收益的10元做基礎計算,而第二年如果投資報酬率只有5%,則操盤手就沒有管理費可收,而計算基準都永遠以最高的投資報酬率來計算,而不是用去年的數值計算,所以操盤手每年都一定要「打破紀錄」才有可能有管理費用可收。當然啦,管理費用通常也會收得很高,基本盤大概都是收益的50%,而高過一定數值後,還可能是全部都歸操盤手所有。
![]() |
除了LTCM,還有幾個知名的避險基金,如Tiger Fund,以及Soros的Quantum Fund等等,其中Soros的戰功,更是令人瞠目結舌。Soros成功利用了歐盟連動匯率的缺失,在1992年狙擊了英鎊,徹底打垮了大家認為永不會被擊垮的英格蘭銀行,讓英鎊脫離了歐元的機制,而在之後更用同樣的手法,狙擊了亞洲各國貨幣,造成了亞洲金融危機,其中只有香港花了所有的外匯,成功的捍衛了港幣之外,台灣央行小輸,讓台幣貶了10%,南韓、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各國幾乎都失守,匯率都是無量下跌,南韓人更是視為國恥。
而近年來,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累積財富的速度也不再是企業累積盈餘的速度可比擬的,最後自然就會造成避險基金與私募基金的結合,目前比較明顯的,就是Blackstone把Merrill Lynch在內的一堆投資銀行買下來,使得Blackstone旗下已經有一堆私募基金跟避險的部門,全世界資本高度集中已經是在所難免的事情,有錢人,或者是有錢的國家、法人、企業一定會越來越有錢,一般要留在中產階級是越來越難了,更遑論要移動到上層社會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