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土斯有財,很多人也把買房子視為很重要的理財項目之一,但除了真的有居住的需要外,把買房子當成理財的手法,已經是過時代的方式了,現在有更好做寓公的方法,就是購買REITs,證券化的不動產。持有房子要能賺錢,不外乎就是出租跟等房價上漲,但如果真的持有一棟房子,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資產淨值,例如房子地震震垮了,或位於會淹水的地方,都會降低房子的資產,而為了收租,又要維護房子的品質,所以漏水了要修等維護工作要做的確實。而完全擁有一棟房子,這些維護費用跟不可預期的風險無法逃避,也就是無法避險,如果有房客在裡面自殺,那你的房子就不要想在賣的時候可以賺一筆了。


 


當然啦,如果你一口氣買了十幾二十棟房子,一棟有問題還有其他很多棟的利潤可以去彌補,也就是最簡單的避險,但誰能夠這樣買這麼多房子避險啊。如果今天真的有錢買十棟房子,那為什麼不能用同樣的錢,買一百棟房子的各十分之一,或買一千棟房子的各百分之一,避險的效果不就更好嗎?畢竟一棟房子出問題,也不過影響到整個資產淨值的百分之一而已。這個概念,就是REITs,換句話說,共同持有很多筆的不動產。把所有的不動產總資產證券化後,大家來認購證券,而不是不動產本身,實際不動產的管理,在請專業的物業管理公司處理就好了。如果你自己買房子,你不太可能顧人來管理,但如果有一千棟房子,顧管理公司來管理就是很合理又省錢的作法了。


 










台灣目前也有幾檔REITs,不過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算真正的REITs,因為這些REITs的承租戶都是跟該REITs管理公司有同集團的關係,也就是說,某集團把自己的房子做成REITs來賣,然後請集團內的公司管理,承租戶也幾乎都是集團所屬的公司,那這樣,房租有可能有合理的市場價格嗎?講的難聽點,不過就是賣部分房產來換現金罷了,以前是要賣整棟房子,也就是屋主換人,而用這種賣REITs的方式,屋主不用換人,而所有不動產還是掌握在集團內部手上,集團這種變現的手法就太過齷齪了。


 


台灣的REITs,對我而言,都沒什麼投資價值可言,但看全球其他的REITs,很少有像台灣這樣集團套現型的REITs。所以每年在配息上,都會反映市場租金的漲幅,而增值更是可以反映市場行情。今天,沒錯,就是2007.3.6的今天,香港最有名的領匯REITs發生了一件大事,更讓人看到了真正REITs是怎麼運作的。領匯REITs的派息不算,光淨值去年就成長了超過三成,十足的反映了香港房地產的榮景,但這些為了反映市場實際價值,讓領匯旗下的房地產承租戶,今天決定罷市走上街頭,抗議領匯的房租一直在喊漲,他們覺得受不了做不下去了。而領匯敢這樣一直漲租金,就是因為調高租金還有人願意租,那沒有理由不漲啊,這也是為何台灣REITs一年漲幅不到10%,完全無法反映房地產市場實際狀況,而領匯可以的主要原因了。


 










很期待台灣的REITs能發行出一檔像香港領匯一樣的東西,至少可以看到承租戶跟管理公司的衝突或協商,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集團內部開開會就決定了租金跟不動產淨值,根本沒有反應市場真實價值的機制。或許,台灣發行REITs,根本也就是各大集團想要套現所搞出來的東西,而主管單位只是從旁協助集團大股東另一種淘空資產的作法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